微信掃一掃
初秋時節,記者從錦州出發,驅車一路向北,不到一個小時便到達義縣七里河村。牛心河畔,一排排花卉大棚格外醒目,平整寬闊的瀝青路,串聯起一幢幢白墻紅瓦的民居……
“眼前的這幅美麗鄉村畫面,過去我們想都不敢想?!逼呃锖哟妩h支部書記畢存仁告訴記者,曾經七里河村4000多口人只能守著玉米地過著窮日子。
沿著村里寬闊整齊的街道一路前行,隨著花香襲來,綿延不絕的大棚映入眼簾?!斑@里是我們村的花卉基地?!碑叴嫒蕩е浾邅淼揭惶幐咛?,朝遠處望去,77棟高效大棚內盛開著扶郎、玫瑰、百合等鮮花,組成一片花海。
“出口的百合花要大小均勻、顏色純白,捆綁的時候必須格外小心,不能碰壞了……”在花卉基地門前,趙鳳香正在指導工人對剛采下的鮮花進行打包。
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趙鳳香,同大多數農村婦女一樣,種過莊稼,養過牲口,但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?!按謇镞@些年的變化讓我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。在花卉基地工作5年了,每年的工資加分紅有3萬多元。如今吃喝不愁,還能攢下不少錢。村里的花卉種植基地、養牛小區、千畝果園都有我的股份呢!”趙鳳香高興地對記者說。
趙鳳香所說的股份,是七里河村實施“三變”改革的成果?!按迕裢ㄟ^土地入股,貧困戶用扶貧資金入股,由合作社對土地統一進行集約化經營?!碑叴嫒氏蛴浾呓榻B,2014年,七里河村對村里的土壤、氣候等條件進行研究論證,最后提出發展花卉大棚項目,號召大家入股。
萬事開頭難。當時,很少有村民響應號召,大家覺得種菜、種糧可以,貴賤都能賣出去,養花萬一賣不出去怎么辦?頂著壓力,畢存仁入股10萬元,村委會主任入股5萬元……隨后20多戶黨員群眾自愿入股,首次籌資50多萬元,建棚有了啟動資金。
如今,七里河村已經擁有77座現代化的溫室大棚,人均年收入達到2.6萬元。種植的扶郎、百合等花卉,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北京、天津、山西等地,白菊出口至韓國等國家,效益可觀,有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。
為推動持續發展,七里河村“兩委”班子又采取“村黨支部+合作社+村民+貧困戶”的模式,相繼成立了養牛合作社和果園合作社,如今,七里河村年產各類花卉1200萬枝,肉牛養殖規模達到500頭,千畝果樹也進入盛果期。
漫步七里河,鮮花飄香,屋前屋后干凈整潔。畢存仁興奮地對記者介紹,今年村里打算引進新品種“彩色玫瑰”,計劃在兩年內打造錦州地區首家花卉特色旅游產業區“玫瑰小鎮”,并在村里打造旅游、觀光、餐飲、住宿等行業。
“我們不僅要越來越富,還要越來越美!”這是七里河村民的心聲。